消费者需要警惕的10种价格陷阱

本文Tag标签:个人消费/价格陷阱/虚假折价  

  10种价格陷阱,消费者消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1.高报标价。低价是比出来的,不是报出来的,有的商家说自己商品的价格是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等说法,其实不然,甚至比其他商家的价格还要高。

  2.虚报原价。人们一般认为打折的商品比较便宜,有的商家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提高商品的折扣率,同时也提高了原价,实际商品的价格没有任何变化,但消费者往往被商家的这种欺骗手段所蒙蔽。

  3.价格附加条件不说明。商家在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明或者含糊标示。比如一商场的促销返券活动,返券只能用来购买某些指定的产品或者只有在购买其他产品时返券才能用,但商场宣传时只说返券,而不提附加条件。

  4,两套价格。有的商家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店面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吸引顾客,却用高价结算。比如一商家一件商品有一千和六百两种标价,顾客来了先向顾客推荐价格一千的商品,即使顾客以八折买走了该商品,商家还是多赚了二百元。

  5.虚假标价。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价格或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与实际收费标准不符。如餐饮企业不明示告知顾客,结账时加收台位费、包房费等。

  6.不守信用。商家事先向客户承诺的服务和优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比如有的旅行社改变行程路线、减少参观景点、降低吃住条件等,甚至让旅客补交旅行费用等。

  7.虚假折价。商家宣传商品的折扣较高,其实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如商家说一折起,但实际上最大的折扣也要五折。

  8.赠售有水分。采用馈赠等促销方式时,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标注不明,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

  9.标价不清。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

  10.质量低劣。有些商品价格确实是低,但质量却不过关,买回来没法用,白花冤枉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